古人的上元节习俗

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称“上元节”。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。唐代开始,人们在元宵节放灯。明代时,百官在元宵节可放假十日,到了正月十五日,宫廷内臣及宫眷还会换上灯景补子蟒衣;十六日

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称“上元节”。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。唐代开始,人们在元宵节放灯。明代时,百官在元宵节可放假十日,到了正月十五日,宫廷内臣及宫眷还会换上灯景补子蟒衣;十六日,灯市盛况空前,可谓是“天下繁华咸萃于此,勋戚内眷登楼玩看,了不畏人”。几百年来,元宵节吃元宵、赏花灯等习俗更是流传至今。

祭祀祈福寓吉祥

唐代,人们在元宵节进行祭神、祭祖、占卜等活动。时人认为:天官好乐、地官好人,水官好灯,元宵节是三官下降的日子,人们便在这一天燃灯,并供奉果酒、元宵、汤圆敬神。此外,百姓们还会将元宵、汤圆作为祭品来祭祀祖先,围坐在一起“施放花炮以娱佳景”,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清代。在光绪年间的《定远县志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上元各以糯米粉作汤圆敬神。”“米粉为丸,度岁祀灶用之又有大於(于)汤圆者,曰灯圆,元宵用之。”

拜神占卜。南北朝梁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写道:“其夕迎紫姑,以卜将来桑蚕,并占众事。”其他史料中也有记载:“是夜幼女辈请紫姑问丰欠。”“乡村妇女于十五夜召厕姑以卜一岁吉凶并蚕田丰欠。”紫姑是家神、厕神,遂人们乞求她保佑自家农事顺利,赐福降祥。除了紫姑外,人们也会祭拜其他家神。

祈福迎祥。《浙江通志》载:“元宵,各坊乡之民,集众祀里祠,设醮诵经祈福境内,名雨水会。”人们不仅会聚集起来诵经,祈求新一年诸事顺利,还会将五谷攒于寺庙、道观祭神,用以“送耗”祈求平安。在一些地方城隍庙灯火最盛,大家用肩舆抬着城隍像上街游行,所到之处都要焚香,这种节俗被称为“城隍爷出巡”。

祭祀祖先。农家以秫米捣为糍,“上元晨造汤圆供祖先”。在元宵节,也有人用豆面或荞面为灯添油,黄昏时送至祖先的牌位前点燃,这种祭祀祖先的习俗被称为“送灯”,亦有在这天到祖茔持纸钱燃灯的习俗。在元宵节,人们缅怀先人,增强家族的凝聚力,同时也祈求先人的庇佑。

观灯赏景 游人如织

在古代,为了维护社会治安,加强对百姓的管理,通常会实行宵禁制度,即禁止百姓于夜间在外行走,而唯独在元宵节期间不设宵禁。“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,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,前后各一日,谓之放夜”。这几天,街上张灯结彩,人们制灯、买灯、赏灯,结伴游玩。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,描绘的正是宋代元宵节灯火通明,百姓结伴游玩的画面。

在江浙一带,人们过元宵节会提前结锦绮搭竹棚,白天观之色彩艳丽,到了元宵节晚,皓月当空,在各式彩灯的照耀下,竹棚五彩缤纷,《嘉泰会稽志》这样描绘:“元宵前后三夕,比户接竹棚悬灯,朱门华屋,出奇炫华……”到这样的竹棚下游玩,就像进入了万花谷中。为了增添节日效果,百姓会用火药制成“火树”,夜晚“放火树纵游人观灯,远近百里毕集”。这些活动通常到正月十八日才结束。

在元宵节期间,被限制在家的女性也可以出门游玩。如:女子们相邀亲友互招宴集,称为“请春酒”;仕女们乘车跨马,供帐于园囿或郊野,称为“探春宴”;男女各结伴出游则叫“游百病”或“走百病”。当时,甚至还有在元宵节“出观灯、名过桥”,可免一岁疾厄的说法。除此之外,因“灯”字有“丁”之谐音和寓意,已婚女子们观灯也有求子的说法。

不管是观灯赏景,还是驱除百病,元宵节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。

摇元宵和包汤圆

元宵和汤圆在原料、外形上差别不大,主要区别于制作工艺,北方是摇元宵;南方则是包汤圆。

据《明会典》记载:永乐时期,明宫里“上桌按酒四,果子茶食小馒头菜四色,粉汤圆子一碗,酒三钟(盅)”。到了清代,在宫廷档案等史料中关于制作元宵、汤圆的记载丰富起来。由于内务府下属的御茶膳房专门管理宫廷膳食,所以承办节日食用的元宵之事自然也就让御茶膳房负责了。皇帝不仅会在元宵节前后食用元宵,还会将元宵作为恩赏赐予臣工,所以备办元宵是宫廷里的一件大事。清宫元宵制作考究,用料精良,外裹高丽江米粉,馅料为盆糖(日本产高档白砂糖)、奶油与桃仁。据档案记载: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御茶膳房制作元宵达两万个,用高丽江米162石。

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《随园食单》记载了萝卜汤圆和水粉汤圆的做法。萝卜汤圆的制作工艺为:先将萝卜刨丝,滚熟去臭气。萝卜丝微干后加入葱、酱扮于粉团之中作馅,再用麻油灼之,汤滚亦可。从此做法来看萝卜汤圆是味道有些咸的油炸汤圆。水粉汤圆的制作工艺则是:先用水揉和糯米粉,“滑腻异常”,再用松仁、核桃、猪油、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,捶烂加葱末、秋油作馅亦可。由此可见,水粉汤圆将泡好的糯米磨粉,既可以制成甜甜的果仁白糖馅,也可做成咸咸的猪肉馅。

清代史籍中亦有记载:汤圆有甜、咸两种,甜者用糖皆为黄砂糖,用白砂糖者甚少,其馅取“落花生或芝麻焙香和捣为之”;咸者加盐,其馅取豆腐焙干碾碎,“切香菜或肉屑为之”。笔者在该记载中发现,民间制作汤圆多用黄砂糖,也是因为白砂糖价格昂贵,只有宫廷才用得起如此贵重的食材。

乾隆帝南巡途中度上元

清代的乾隆帝一生曾南巡六次,乾隆三十年(1765)是他第四次南巡。这一年,乾隆帝在宫里过完元宵节后便出发前往黄新庄行宫,随行宫眷有皇太后和皇后、令贵妃、庆妃、颖妃、荣嫔。正月十六日晚,众人到达黄新庄行宫,稍作休整。在酉初二刻,乾隆帝带领大臣、宫眷到看灯楼赏烟火。随后,御茶膳房送来一品元宵,乾隆帝先吃了一碗,接着又赏给随行的大臣们。直到正月二十六日,乾隆帝每晚都会率大臣、宫眷赏烟花、吃元宵。

乾隆四十五年(1780)是乾隆帝第五次南巡。正月十二日,乾隆帝出发,并在黄新庄行宫休整。正月十三日早上,众人从黄新庄行宫来到涿州行宫。晚饭时,乾隆帝吃了豆沙馅元宵,并赏赐随行王公大臣元宵共“十四盒,每盒八碗”。至正月十六日,乾隆帝每晚均在行宫赏烟火、吃元宵。

古人的上元节习俗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)正月十三日,乾隆帝食用、赏赐元宵的记载(部分)。

从这两次南巡来看,乾隆帝每天晚上都是在赏烟花、吃元宵、赐元宵中度过。可见,对他来说,赶在元宵节前后启程南巡并不影响其过元宵节的雅兴。

古人的上元节习俗

清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(局部) 故宫博物院藏

原载于《中国档案报》2021年2月19日 总第3642期 第二版

责任编辑:张雪

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涉及资源下载的,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,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投稿

1938年10月(日军侵入武汉后……)

2022-7-12 22:31:36

投稿

抗战时期的中国童子军

2022-7-12 22:32:26

搜索